面上無瞋是供養,口裡無瞋出妙香;

心上無瞋無價寶,不斷不滅是真常。

均提童子

 

無著文喜禪師是唐代著名禪師,他7歲出家,四處參訪善知識,在造訪五台山時得到文殊菩薩示現,為他指點迷津。

文喜禪師前往五台山華嚴寺,在金剛窟禮拜時,遇到一位老翁牽牛而行,邀請他入寺。老翁在門口呼喚均提,一位童子聞聲出來迎接他們。

老翁問文喜禪師:「近自何方來?」
文喜說:「南方。」
老翁問:「南方佛法如何住持,」
文喜說:「末法比丘,少奉戒律。」
老翁問:「住有多少人?」
文喜說:「或三百或五百。」
文喜問老翁:「此間佛法如何住持?」
老翁說:龍蛇混雜,凡聖同居。」
文喜問:「多少眾?」
老翁說:「前三三,後三三。」

老翁與文喜禪師經過一番問答後,便讓均提童子送文喜禪師出寺。

文喜問童子:「前三二,後三三,是多少?」
童子大叫一聲:「大德!」
文喜隨機應答,童子說:「是多少?」
文喜問:「此是何處?」
童子說:「金剛窟般若寺。」

文喜恍然大悟,這才知道剛才的老翁是文殊菩薩,現在想見也無法再見。

文喜禪師即向均提童子頂禮,希望臨別時送他一言。

均提童子即說偈:「面上無瞋是供養,口裡無瞋出妙香;心上無瞋無價寶,不斷不滅是真常。」

均提童子說完此偈語,童子與寺院都不見了。只見到五色雲中,文殊菩薩乘金毛獅子往來,忽然有白雲從東方來,遮住了文殊菩薩。文喜禪師便再也看不見文殊菩薩了。

這首偈語也成為後來禪門中流行的警句。告誠人們要從內心與外在都祛除嗔恨之心,才能對任何人都保持平等之心。

均提童子認為,當一個人在面容上沒有嗔意,就會得到別人的親近供養;當他口中沒有嗔意時,說出的話語就像無上妙香,受到別人的歡迎;當人心中沒有嗔恨之心就像珍寶一樣可貴,當人心無垢染之時才是真常。

photoAC_317287_m.jpg

以下釋義轉載自禪天下:

瞋心是修行人的大忌,但是「忍」卻不是修行最好的方法,因為忍並不能改變事件的殺傷力,「忍」可能傷到自己,而吞不下這口氣,到了忍無可忍時,又會傷到別人。

最好的方法,是心境的轉換,把道理想通,天下何其大,沒有什麼事好計較的,讓事情過去,就像船過水無痕一般,讓心平靜無波,沒有瞋恨的空間。悟覺妙天禪師說:「平常心,心常平」,讓心平靜,就是智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蘿麗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